竹枝词九首·其七
刘禹锡〔唐代〕
瞿塘嘈嘈十二滩,人言道路古来难。(人言 一作:此中)
长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瞿塘峡水刷刷流过众多险滩,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很艰难。
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,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。
注释
瞿(qú)塘:瞿塘峡,在今重庆市奉节县。
嘈(cáo)嘈:水的急流声。
十二滩:并非确数,犹言险滩之多。
等闲:无端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346-349
2、
吴在庆 编选.刘禹锡集.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4:130-136
3、
梁守中.刘禹锡诗文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0:36-41
赏析
这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,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。“瞿塘嘈嘈十二滩,人言道路古来难”,就描绘出瞿塘峡的险阻形势。从“十二滩”中可以想见其险绝情况。
面临着惊涛拍岸、险阻重重的瞿塘峡,诗人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:“长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”瞿塘峡之所以险,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,而人间世道“等闲平地”也会起波澜,令人防不胜防,真是“人心”比江峡还要凶险。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。
诗人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,屡受小人诬陷,权贵打击,两次被放逐。痛苦的遭遇,使他深感世路维艰,凶险异常,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。说瞿塘之险用“人言”提起,意
创作背景
这首诗是《竹枝词九首》中的第七首。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(公元822年)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。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当地流行着叫“竹枝词”的民歌形式。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,他学习屈原作《九歌》的精神,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,制成新的《竹枝词九首》,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吴在庆 编选.刘禹锡集.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4:130-136
2、
梁守中.刘禹锡诗文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0:36-41
简析
《竹枝词九首·其七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诗的前两句描绘出瞿塘峡的险阻形势;后两句说瞿塘峡之所以险,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,而人间世道“等闲平地”也会起波澜,令人防不胜防,是因为“人心”比江峡还要凶险。这首诗命意精警、比喻巧妙,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,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,以瞿塘喻人心之险,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,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。
刘禹锡
刘禹锡(772年~842年),字梦得,籍贯河南洛阳,生于河南郑州荥阳,自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 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。唐朝时期大臣、文学家、哲学家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 802篇诗文 591条名句
月下独酌·其一
李白〔唐代〕
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
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
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
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
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
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(同交欢 一作:相交欢)
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。
题弟侄书堂
杜荀鹤〔唐代〕
何事居穷道不穷,乱时还与静时同。
家山虽在干戈地,弟侄常修礼乐风。
窗竹影摇书案上,野泉声入砚池中。
少年辛苦终身事,莫向光阴惰寸功。
公无渡河
李白〔唐代〕
黄河西来决昆仑,咆哮万里触龙门。
波滔天,尧咨嗟。
大禹理百川,儿啼不窥家。
杀湍湮洪水,九州始蚕麻。
其害乃去,茫然风沙。
被发之叟狂而痴,清晨临流欲奚为。
旁人不惜妻止之,公无渡河苦渡之。
虎可搏,河难凭,公果溺死流海湄。(凭 一作:冯)
有长鲸白齿若雪山,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。
箜篌所悲竟不还。